遼甯省國防教育基金會-首頁

【家風故事】我會理事徐文濤:那莊嚴軍禮的背後

來源:未知    人氣:    發布時間:2017-08-16

【家風故事】我會理事徐文濤:那莊嚴軍禮的背後







徐文濤
一個莊嚴軍禮的背後

 

一位全軍任職最長的師職大校,一位全軍、全國展覽館年齡最大的解說員,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,一位恪守職責、兩袖清風的軍官,一位身患糖尿病天天靠胰島素支撐工作的病人,一位退休後還在沖鋒陷陣的老兵,他用夜以繼日的精神行走,曆盡千辛萬苦,燕子銜泥般一個字一個字,一幅圖片一幅圖片地壘起了3個綜合館、6個分館、2000多幅圖片、300多個極具視覺沖擊力的标題,四萬字振聾發聩、啓人深思的解說詞,诠釋着沈陽軍區後勤六十年的曆史豐碑。他,就是沈陽軍區後勤史館館長徐文濤。

 

  說起徐文濤,女兒徐巍深有感觸。她告訴記者,“我父親在工作上可是個大忙人,他經常把家當賓館,爲了工作住在單位,幾天見不到他是常有的事。尤其是退休後,幾乎所有的節假日,都義務地獻給了他的後勤史館。
 

  徐巍曾經寫過一篇《最美家庭》的文章,她在文中這樣記述,父親的爲人處世一直感染和影響着我們家庭的每一位成員。愛讀書、行善事、走正道、做好人的家風傳承深深地印在每個人的心中。我的母親深愛着父親,爲了讓父親安心工作,她幾乎承擔了全部家務,照顧爺爺、照顧姥姥、照顧我和我先生,照顧我家寶寶,我們家的生活簡單,幸福……。

 

女兒告訴筆者,2004年,58歲的父親向部隊首長遞交了一份請求提前退休的報告,決定主動辭去副部長職務,給年輕同志讓位。 

 

  父親辭職報告被批準了,首長問他,“你以後有什麽想法?”父親回答,“我雖然退休了,但我還是一個兵。如果單位有工作需要我去做,我還會一如既往地去完成。老首長了解父親,笑着說,“好,眼下就有一項任務,部隊計劃建一座後勤史館,這個活你敢不敢接?”父親給老首長敬了個标準的軍禮,斬釘截鐵地說,“敢接。”

 

  第二天,父親帶着一把不會說話的鑰匙和首長的重托走馬上任了。

  史館的位置,因陋就簡地選在了廢棄的舊食堂,時間隻有短短的八個月。父親天天站在堆滿灰塵和雜物的黑洞洞屋子裏,一幹就是一天。

  沒有文物、沒有資料、沒有助手,巧婦難爲無米之炊,這讓父親犯起了難。

 

  夜深了,父親合不上眼睛。他在思考着,要短時間内完成這項任務,沒有捷徑可走,一切都得親力親爲。史館的設計、裝修、布展有了思路以後,他開始走訪前輩,收集資料,學習各軍、地史館的經驗,擇機穿插,同步進行。累了,躺在沙發上眯一會,一天睡眠不足仨小時。睡夢中還時時被偶得的靈感所喚醒,馬上抓起放在床邊上的小本子記下來。一段時間裏,無論走路、吃飯、坐車、睡覺,或是在工地上,父親的腦子裏裝的都是史館。

 

  徐巍說,父親從小就教育我們認真做事、認真做人,父親常常給我們講:你爺爺有一句話,爸爸永遠記着,那就是貪小利大事不成。這麽多年,父親一直用行動踐行着這句話在建史館的費用上,父親可是較起了真兒。他持籌握算,較量锱铢,摳細節,算小賬,能省則省,從他的手裏花出去的每一元錢,都浸潤有他手心裏攥出來的汗水。建史館的最初預算需要1500萬元,而父親僅用了500多萬元,就建成了一座高質量、高标準,讓人耳目一新的後勤史館。

 

  采購大宗材料是個良心賬,在沙子、水泥、瓷磚、膠合闆等建材中,吃返點,拿回扣,是公知的秘密,父親比任何人都清楚,但他更知道,一名共産黨培養出來的軍官不能往兜裏揣公家的一分錢。在建材市場,父親身穿大校軍裝去買材料。老闆說:“你的采購量大,我可以多返給你兩個點”。父親告訴老闆:“我不要你的返點,你把價格給我降到最低,不然,我去别人家買”。方才還笑容滿面的老闆,頓時扭曲了臉上的五官。面對父親的浩然正氣,老闆知道了他穿軍裝來采購的用意,父親是怕那些來路不明的錢,玷污了當代軍人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形象。老闆無奈地搖了搖頭,小聲嘀咕說,當今社會,像你這樣的真少見,你這樣也太傻了吧……

 

   文物是最好的曆史證人,是不動聲色的曆史叙述,是史館展覽教育人、感動人最重要的文化力量。當父親一聽别人說哪有文物,就眼睛放光,不管費多大勁、去求多少人,都要盡力收集。

 

  在沈陽魯園文物市場,在他能找得到的一切舊貨攤,爲了一件有價值的文物,父親不惜一切,必須拿到手。可是,買到的這些文物,因爲沒有發票收據,報不了銷,隻能自掏腰包。但父親從不心疼,還喜上眉梢地說,我淘到了一個真正的寶貝。

 

  父親搜集到陳雲穿過的大衣、九一八事變地圖、中國疆域變遷圖等幾百件文物,這些文物價值連城,爲展館增添了厚重的曆史感。

  爲了能收集到毛澤東主席關于指揮東北戰區後勤工作的手書信件,父親帶着沈陽軍區開具的介紹信上門,由于此檔案館地處北京不對外開放,父親就到處求朋友,找熟人,在檔案館尋找,終于如願以償地得到了11件毛澤東手書稿複印件。

 

  沈陽日報登載了一條消息,沈陽重型機器廠一位退休老工人,想給手中的曆史文物找個家。那是1945年,我軍把一批武器彈藥和軍需物資寄藏在他家,他家在危機四伏、搜查不斷的白色恐怖中,冒死保存了一批武器,解放軍分期分批取走以後,留下了11張收條,他見證了我軍同人民群衆生死與共、血肉相聯、非同尋常的後勤曆史。爲了能得到這些有價值的文物,父親在鐵西區14路一帶苦苦尋找了二個多小時,敲百家門,問百個人,終于找到了老人家。父親得以如願,給寶貴的曆史文物找到了家。

 

  運用後勤語言,書寫後勤曆史,内容新穎、獨具匠心,不步别人後塵,這是父親創建史館的又一準則。他别出心裁地以金色血液、軍中先行官、白衣天使、軍事大動脈、鐵打營盤、經濟衛士六個名稱概括專業展館,标題簡約、意境深遠。有人這樣說,這些标題,有如久卧潛伏之地,突然聽見一聲嘹亮的沖鋒号,這一聲響,直喚得新兵們心潮激蕩,振奮精神;老兵們熱血沸騰,感慨萬千!

 

  全軍唯一一所戰區級後勤史館終于建成了,這是父親用300多個不眠之夜換來的。如今,步入後勤史館,一個鮮活、生動、飄蕩的紅領巾圖形,即刻呈現在人們眼前。這是父親和老戰友按照東北地形圖設計的,形象、灑脫并新穎。紅領巾下側飄逸的開口處,10個大字赫然醒目:強大的後勤,勝利的保障,這是全館的主題。

 

  六年的時間裏,父親給部隊首長、省市領導、大中小學生、社會各界人士作了1000多場精彩講解,感動了近20萬名的參觀者。他的名字和身影,頻繁地出現在電視裏、報刊上和網絡中。

  父親常告訴我們說,我不和别人比官職,我和别人比價值,人活着就要有責任,一個人有信仰才能高尚,有夢想才有目标,有奉獻才有價值。組織的信任千金難買,奉獻的崗位其樂無窮,群衆的贊美幸福無比,這是父親的肺腑之言。

 

   寒暑六載,不忘初心。如今父親仍然風雨不誤,不拿一分錢報酬,始終堅守着沈陽軍區後勤史館這塊陣地,我知道,父親那莊嚴軍禮的背後是信念、是堅守、更是傳承……
 


 


責任編輯:lnsgfjyjjh88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