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(7月27日)是朝鮮戰争停戰紀念日。64年前(1953年),半島硝煙散盡,當年跨江過海保衛祖國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完成了曆史使命。戰争總是殘酷的,他們有的客死異鄉,有的負傷歸來,老兵孫德山就是人們口中“幸運撿回一條命”并得以回國安度餘生的志願軍之一。 今年86歲的他除了每年堅持清明去烈士陵園掃墓,更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悼念着戰友--用7年時間、投入畢生積蓄自籌自建一座“抗美援朝博物館”。這裏展陳的不僅是那段曆史的片段,更是他對犧牲戰友60多年來未曾減退的思念。
自此,孫德山決定,要講出自己和戰友們的故事。沒有猶豫,他重新翻出了當年的“革命軍人證明書”、和平鴿紀念章、朝方頒發給他的軍功章等,努力梳理出戰争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場景和人物,重新謄寫下1950年初入朝鮮時的日記......
撿廢料興建 遭家人反對
“你看我腳上穿的鞋都是别人給的”,老人很清楚自己多年來的處境,也心知肚明家人曾極力反對他建館的原因。說到拿出全部積蓄一股腦兒投入到展館,沒有退休金的孫老反應令人意外地豁達和輕松,“我花這些錢一點不心疼,最開始給我的補助一個月就100多塊錢,現在漲到1,100塊了,我都攢下來”,老人說起前幾年幹過的苦力活,“我還趕過大車運稻草,半夜裏就上道了,從這地方運到鐵西(橫跨沈陽,40多公裏路程)。”
徒步一整天 帶回戰争畫
展館中的戰争主題油畫作品再現了老人記憶中的戰場。
還在建設中的展館裏,十個展台已初具規模,裏面分類擺放着戰争時戰士們穿過的衣服及用過的物品,一些相關人士慕名送來的愛國讀物也成爲了展覽的一部分。展品增多後,老人又把家裏的屋子騰出兩間,用以擺放紀念物品和英雄的雕像。每一個展品都代表着一個故事,而在展館的中心地帶,7幅精美的戰争題材油畫作品引人駐足,而這背後,則是一個老人極盡節儉、執着建館的感人故事。
花萬元買畫 悭10元車費
有幸活着回來 有責傳承曆史
起當年的戰鬥故事。
在村口遠處便能看到的紅色條幅上,老人堅持把這裏叫做“抗美援朝曆史及愛國主義教育展館”,在他的小院門口,遼甯國防教育基金會培訓基地、德育活動實踐基地等牌匾也頗爲醒目。老人精心保存的幾個筆記本上,不少參觀者留下感言,“今天參觀展館,也看到了孫德山老人的堅守,我們這些年輕人自愧不如。回去後,我要好好工作,不再抱怨。祝老人身體健康。”
【記者手記】緻敬,老兵! 與記者交談的這一個下午,其實孫德山是“耽誤了半天工”的。 陪同前往的遼甯省國防教育基金會義工解釋道,“最近客人多了,平時孫老自己都是早上4點起來就幹活,中午歇一會,下午到太陽落山才休息。”一旁的老人腼腆地笑笑,習慣性地用手攥了攥腳邊施工用的大錘,身邊人逗他,“現在别人都叫你孫大錘,你知道不?”老人咧開嘴笑時黝黑臉上的褶皺更深了。 孫老有些耳背,且言語不多,對于很多話題的看法也都帶有特定年代的刻闆痕迹。而靜落在此的村中博物館,則像是他晚年生活的一種修行,不言不語時這便是他全部的表達。 他沒說的其實還有很多,就像40年來他從無間斷的清明掃墓,獨自往返20多公裏外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。即使那裏沒有他要特殊祭奠的人,即使他的老團長朱德昌的遺骸是在2015年才由韓國歸還回國的,他仍不聲不響的,在那一天,穿好軍裝,莊重地在高聳的烈士紀念碑前行一個軍禮。 令記者意外的是,他與如今跟他一起前往掃墓的另外兩位志願軍老兵的相識,也都是在烈士陵園,他們沒有刻意找尋,卻又不約而同做了同樣的事。
多希望,他們每次敬禮舉起手後,都有世人緻敬的目光。
1950年10月19日黃昏,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、氣昂昂跨過鴨綠江,開赴 1950年6月25日,朝鮮人民軍突然南下進攻韓國,曆時三年的朝鮮戰争爆發。7月7日,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,派遣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支援韓國。10月19日,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率領下,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,與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。 從1950年10月25日首戰兩水洞開始,志願軍連續進行了5次戰役,殲滅敵人23萬人。1951年7月10日,中朝兩國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展開停戰談判,直至1953年7月27日,朝鮮、中國和以美國爲首的“聯合國軍”在闆門店簽訂《朝鮮停戰協定》,結束曆經兩年多的談判,宣布抗美援朝戰争勝利結束。此後每年7月27日成爲朝鮮戰争停戰紀念日,朝鮮稱爲祖國解放戰争勝利紀念日。 |